你過勞了嗎?標準如下!
什麼是過勞?
「過勞」是一種身心耗弱的狀態,源自於長期處於高度心理壓力下的壓力反應。
許多研究認為,過勞是長期暴露於工作壓力下的結果。 導致過勞的因素很多,相當複雜。
過勞的常見症狀有哪些?
過勞的常見症狀包含:
- 頭痛
- 胸悶
- 食慾不振
- 胃口差
- 記憶力減退
- 注意力難以集中
- 肩部與頸部伴隨強直性發麻
過勞量表:
勞動部勞動與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設計開發了過勞量表,可用於自我診斷過勞風險。該量表涵蓋「個人相關過勞」、「工作相關過勞」和「服務對象相關過勞」等項目。您可以透過以下網址存取該量表:https://meeting.ilosh.gov.tw/overwork/owTest/owTest.aspx。
台灣勞動部勞動與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設計開發了過勞量表,可以用來篩檢過勞風險。
這個量表以問卷形式讓民眾自我填答,涵蓋「個人相關過勞」、「工作相關過勞」、以及「服務對象相關過勞」等項目。
勞動部將過勞的職業病確切名稱
勞動部將過勞的職業病確切名稱為「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」。
這個名稱表示,必須符合勞動部定義的腦血管及心臟疾病,並且被認定為與職業相關,才能算作職業病。
勞動部將過勞引起的腦、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為?
勞動部將過勞引起的腦、心血管疾病稱為「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」,診斷標準如下:
- 疾病證據: 包括腦血管疾病(腦出血、腦梗塞、蜘蛛膜下腔出血、高血壓性腦病變)與心血管疾病(心肌梗塞、急性心臟衰竭、主動脈剝離、狹心症、嚴重心律不整、心臟停止、心因性猝死)。
- 評估工作負荷:包括異常事件、短期工作過重、或長期工作過重。
- 異常事件:異常事件造成的腦、心血管疾病通常在承受負荷後 24 小時內發病,包括精神負荷事件(例如:與工作相關的重大個人事故)、身體負荷事件(例如:協助救災活動)、及工作環境變化事件(例如:在極炎熱環境下於室外工作)。
- 短期工作過重: 發病前一週內,從事與日常工作相比特別過重的 εργασία,造成身體、精神上負荷過重的工作,例如:不規則的工作、工作時間長、經常出差、輪班或夜班工作等。
- 長期工作過重: 發病前 6 個月內,因長時間勞動造成明顯疲勞的累積。
- 發病前 1 個月的加班時數超過 100 小時,則加班與腦、心血管疾病發病有極強相關性。
- 發病前 2 至 6 個月內,任一期間的月平均加班時數超過 80 小時,則加班與腦、心血管疾病發病有極強相關性。
- 若發病前 1 個月,以及發病前 2 至 6 個月內的月平均加班時數皆小於 45 小時,則加班與發病相關性薄弱。
- 排除與工作無關之外在環境因素或個人異常事件:包括氣溫急遽變化、個人運動等。
筆記來源: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 職業醫學科 衛教資料,淺談過勞的職業病診斷及預防